张大宁 男,汉族,1944年9月生。
天津市人,农工党员,1944年农历9月11日生于天津,1966年天津中医学院毕业,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名誉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市中医肾病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教授。1959年6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天津市名中医。
主编了第一部《实用中医肾病学》和《中医肾病学大辞典》,规范了中医肾病的概念、范围及辨证论治的基本规律,并提出“心—肾轴心系统学说”、“肾虚血瘀论和补肾活血法”等;承担国家“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课题多项,验证了中医药对于肾小球硬化、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等疾病的肯定疗效。
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
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主任委员;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第四批、第五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第一批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2008年被天津市卫生局评为天津市名中医;
国家第二批”国医大师”;
中央文史馆馆员;
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名誉院长、首席专家;
天津市中医肾病研究所所长;
主任医师、教授、博导、博士后导师;
国家级名老中医;
中医肾病学国家授衔专家;
首批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共政策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改革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会长;
天津市中医药学会会长;
天津市老卫生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
天津市科普作协学会会长;
《中医杂志》、《中华中医药杂志》等十余种专业期刊编委会主任、副主任;
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
第七届、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
第十二届、第十三届、第十四届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副主席;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常务理事;
第十二届天津市政协副主席;
天津南开中学校友会会长;
天津市海外联谊会副会长;
上世纪90年代至今,张大宁连续担任中央保健医生,负责中央领导的医疗保健工作,被中央授予优秀中央保健医生。
临床工作
他1961年9月参加工作,从事中医药工作52年,他致力于中医肾病临床及科研工作,在中医药治疗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慢性肾衰等方面有着卓著的疗效。他医德高尚,对待病人一视同仁。门诊时经常从早上八点诊病到半夜,一丝不苟。
学术成就
上世纪80年代主编了我国第一部《实用中医肾病学》和《中医肾病学大辞典》,科学、严谨地规范了“中医肾病”的概念、范围及辨证论治的基本规律,从而使“中医肾病学”从中医内科学中科学地分离出来,形成一门系统完整的中医临床学科。
他提出“心—肾轴心系统学说”、“肾虚血瘀论和补肾活血法”等理论,现已在除肾病外的多种病症中得到广泛应用。以此理论为指导,研制了“补肾扶正胶囊”、“活血化瘀胶囊”、“补肾止血胶囊”、“肾衰排毒胶囊”、“糖肾康胶囊”等二十余种中成药。
他著专业著作十余部,论文近百篇,不少被译为英文、日文、韩文等,在国外出版发行。
传承育人
他积极培养学术继承人,在他的带领下,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肾病科形成了完成的学术梯队,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肾病科被卫生部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科研创新
科研方面,他多年从事中医药治疗肾脏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他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了国家“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的课题多项,其研究成果验证了中医药对于肾小球硬化、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以及血管硬化等的肯定疗效,还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疾病的机理,打破了现代医学“不可逆”的理论,其领衔研究的“肾衰系列方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与实验研究”、“TNF-α对肾间质纤维化细胞表型变化的影响及补肾活血法对TEMT的抑制作用”、“补肾活血法在肾间质纤维化上的应用研究”“补肾活血法治疗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碳类药”在慢性肾衰中的应用、中药“脱钾”技术在高血钾患者中的应用等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0余项,发明专利3项。
社会贡献
他多次赴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法国、韩国、澳大利亚、以及东南亚等国家讲学。1990年,他作为大陆学者到台湾荣民总医院、中国医药学院、阳明医学院、台大等多地讲学,其后多次赴台讲学,架起了海峡两岸学术沟通的桥梁。
1993年,张大宁用海外捐赠给他个人的资金,建立了“张大宁传统医学基金会”,以弘扬祖国传统医学,发扬中医肾病事业。
1998年8月,经中国科学院与有关方面提名,国际天文联合会批准,国际天文联合会把中国科学院新发现的8311号小行星,命名为“张大宁星”,这是世界上第一颗以医学家名字命名的小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