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琳仪

葛琳仪,女,汉族,中共党员,1933月6月生.

浙江省中医院主任医师。1962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名中医。

人物履历

1962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求学期间,深得学院良师程门雪、王文东、乔仰先等先生器重,受其真传。
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内科分会理事、浙江中医学会副会长等职。
擅长呼吸系统(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消化系统(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等疾病)。临床经验十分丰富。尤其擅长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呼吸系统与消化系统疾病及疑难杂症。
 

荣誉称号

2017年6月29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葛琳仪 “国医大师”荣誉称号,享受省部级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待遇。
 

专业成就

自1971年起主持了“省防治慢性气管炎协作组”的临床研究工作,主持开展了大量的临床验证工作,研制出该病的中西医结合分型辨治的标准及方法,提出对“慢性支气管炎”不同病期采用不同的治疗,创造性地提出“冬病夏治”的理念,并筛选出防治慢性支气管炎的多种单味有效中草药及药对,制成了多种不同剂型,应用于临床,在诊治呼吸系统疾病方面积有丰富的经验。在治疗消化道疾病方面,早年研制的“止血一号”获1992年省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对胃炎、溃疡病的治疗也颇有心得,临床疗效明显。
 

 


 

“别怕。”85岁的葛琳仪对62岁的王老太说。

“我这病,会不会影响寿命?”号过脉,王老太抢着问了一句。

“不是什么绝症,想治好,你先得放宽心。”葛琳仪拍了拍她的手。

“哦……”王老太舒了口气。

“我给你写个方子,回去可以在老家抓药吃,不用跑这么远。”一边写方,葛琳仪一边听王老太絮叨这些年到处求医的苦。

“别怕,得这病就发愁?都愁老啦!”葛琳仪呵呵地笑了起来。

王老太也笑了。

 

对患者,全心全意;对名利,能逃就逃

葛琳仪今年85岁,行医50多年。她性格直爽,说话哒哒哒,别人都说她心直口快。可她自己心里清楚,当医生的,心直背后,心细可少不了。

对病人,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这里面很有学问。与病人交流,葛琳仪往往会有“私心”。

“病人不了解病情,经常自己吓自己,有时候医生无心说的话,病人就会记在心上,一点小毛病就可能变成大毛病,影响治疗效果。”为了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疗效,就算碰到绝症,葛琳仪也会先说一句“别怕”,病人就能踏实很多。

她的学生魏佳平是浙江省中医院的主任医师。魏佳平看过葛老师年轻时照片,一个清秀的姑娘,戴着一顶护士帽,“人美心善!”

“善,是医生的初心。扑心扑肝,这是她对每一个病人的态度。”魏佳平回忆,自己实习时写病历,葛琳仪会逐字逐句看;在病房,葛琳仪每天要查4次房,病人的情况都了如指掌,甚至每次分泌物的状态都会详细记录;午饭时间,病人家属跑过来说病人有大便了,葛琳仪放下碗就去看。“她这么做,我们也跟着做。她教会了我们应当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病人,这让我们受益终生。”

“她对病人的好,我们根本比不了。病人钱不够,她从口袋掏出钱往病人手上一拍,拿去,也不问你下次来不来;有的病人要电话号码,我一般怕被打扰都不敢给,但她从来都不拒绝。”魏佳平说。

提起葛琳仪,同事学生都说她“太低调”。葛琳仪自称“普通医生”,对待各种评奖和采访,总是敬而远之,把机会留给别人。不过也有拗不过的时候。第二届“国医大师”评选时,她“逃”了,第三届就没“逃”成。聊到这她摆摆手:“被评上国医大师真的就是幸运。我一开始遇到了两个好师傅,后来分到浙江省中医院,一路走来,又当了院长。做了很多事,很多人帮我,不是幸运是什么?”

看病,她有时也“逃”。

现在,分科越来越细,有的病葛琳仪觉得确实有别的医生看得更好,她就把患者介绍给专科医生,即使推荐自己的学生,她也毫不在意。“一切都是为病人好嘛!”葛琳仪说。

 

她开的方,价格低、药味少、疗效好

葛琳仪现在一周坐4次门诊。给病人开药,她还坚持着自己的老习惯:开小方。

这是师傅帮着养成的。她从1962年开始工作起,就被要求开费用低、疗效好的药方,到现在一直保持下来,“病人已经很苦了,看病吃药增加了经济上的负担,应该多替病人着想。”

这一习惯也被魏佳平继承下来。她说:“葛老师带我们,让我们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尽量开便宜的药。别动歪心,别搞噱头。”

开小方不仅是因为省钱,更源于葛琳仪的医学思想。葛琳仪开的小方,价格低、药味不多,经验都来自于中医经典。中医经方大多都是小方,在她看来,经方经过历史检验,只要运用得当,能有很好的疗效。

用药简练是表象,怎么用才是关键。

开小方特别倚仗医生对病情的准确诊断。葛琳仪强调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对待不同的病症,要把握患者在不同阶段病因病机变化的本质。一个70多岁的老太太,反复咳嗽、咳痰30多年,久治不愈,西医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葛琳仪认为,这种情况是急性和慢性病相杂,除了要在冬天病情发作时用药,更应当“冬病夏治”,在夏季温补纳气,进行调理。

对于西医,葛琳仪并不排斥。她主张中西结合,衷中参西。她主张中西医要相互学习,因为现在病人对西医的观点接受得多,学中医的不掌握西医知识,工作不好开展;而学西医的了解中医也有利于临床,“中西医不存在谁好谁不好的问题,中医有中医的优势,西医有西医的强项。都是治病救人嘛。”

葛琳仪不仅是个好医生,还是个实干家。她曾任浙江省中医院院长和浙江中医学院(现浙江中医药大学)院长,现在是浙江省名中医研究院院长。她曾力主在浙江省中医院开设中医急诊;打破单一中医专业设置的局面,增设中药学、针灸、推拿等学科,对中医学科进行细分;在担任中医学院院长期间,调研并起草了学院“移址建校”的议案,为学校发展提供了硬件支持。

 

推行医教结合,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

魏佳平刚进医院工作时,葛琳仪是科主任。葛琳仪教学上的“严”是出了名的。“刚开始就听人说,葛主任很厉害的,你们当心点。”魏佳平说,“她真的能把人骂哭,她说就是要批评得触及灵魂了,你们才记得住。”

日子久了,魏佳平发现葛琳仪在教学上是有一说一、就事论事,该批评就批评,没有隔夜仇。

在魏佳平看来,葛院长的“严”只是在工作上,在生活里,她就完全没有架子。她们会相互唠叨家里的鸡毛蒜皮,到了三八妇女节,葛琳仪会邀请同事、学生们去她家包饺子。“亦师亦母,我们就是这样的感情。”魏佳平说。

当浙江中医院院长那会儿,学生们普遍抱怨中医课难学,“课本上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学不懂,也太枯燥。”

葛琳仪出了招:医教结合,老师进医院,医生进课堂。问题来了:学校的老师临床时间少,面对复杂的情况,难免焦虑;医生要将丰富的临床经验融入课堂教学中,也有难度。

“当时推行很艰难。”葛琳仪说,“但施行之后他们都比以前提高多了。所谓教学相长,就是这个道理。”

魏佳平就是受益者,有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后再重新学习理论,豁然开朗。“这是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过程,我对业务的理解就上了个高度。”

医教结合,不是拍脑门想出来的,这源自葛琳仪的亲身体会。她在工作10多年后进入高师进修班学习,“干过临床后继续学理论,半年下来我把内科的东西都弄清楚了,后来让我当科主任,心里就有数,我一点儿都不发憷。”葛琳仪说。

 
转自:https://www.cn-healthcare.com/article/20180412/content-502252.html